安小琪's blog

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详细目录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详细目录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7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8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9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0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2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2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3-14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5
地主阶级 15
农民阶级 15
工人阶级 15
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 16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6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 16
占支配地位的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7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7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8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8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18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21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1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21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3
二、政治控制23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4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5
3.扶植、收买代理人26
三、经济掠夺26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6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27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27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28
四、文化渗透30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30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31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2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32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32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33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34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34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35
帝国主义未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35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积极意义 36

第三节反侵略张正德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37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37
1.社会制度的腐败 37
2.经济技术的落后 38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39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信思想39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40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3

农民阶级背景;战争性质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43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3
1.金田起义和天平天国的建立 43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44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灭亡 45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46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46
2.天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7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48(19世纪60年代初—90年代末 )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48(中体西用)
1.兴办近代企业 49(军用;民用工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50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0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50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50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51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52

一、戊戌维新运动 52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52(公车上书;强学会 保国会;《时务报》 )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53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54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56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56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57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60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60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60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60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61 (1904.04新政;预备立宪;1908《钦定宪法大纲》 )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62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63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63兴中会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63
章炳麟 陈天华 邹容;1905.08.20同盟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64 (1905.11《民报》)
1.民族主义 64
2.民权主义 65
3.民生主义 65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65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65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67
3.要不要社会革命 67
论战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68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68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68(1911.04.27广州黄花岗起义 )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68(1911.10.10;共进会 文学社;湖北军政府;1912.02.12清帝退位;
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69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69(1912.01.01 )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0(1912.03 )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1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72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72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72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73(1913.03宋教仁案;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1915.05“二十
一条”;张勋复辟;尊孔复古 )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76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76(“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77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83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83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83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84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85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86
1.外国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 87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89
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90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92
三、两个中国之力量 95
1.三中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95
2.两种基本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96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9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99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99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09《新青年》99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和科学100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101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02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100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6
1.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05.04;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06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10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9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09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09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110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2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13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11《共产党》113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14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117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07.23;确定党的名称 纲领 领导机构117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19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21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21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21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22.01—1923.02京汉铁路大罢工 122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22
1.国共合作的形成 122
二七惨案;中共二大;1924.01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24
1925—1927;五卅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25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26

第五章中国革命名的新道路 129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29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29
宁汉合流;东北易帜;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32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32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33
1927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34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34
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37
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左翼文化运动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39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39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39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受挫 140
左倾错误:原因;危害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42
1.遵义会议
1935.01.15—17142
2.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6.10会宁会师) 144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145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48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48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48
1.从九一八事变大盘华北事变 148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49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50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50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51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52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52
二、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53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54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54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55
四、全民族抗战开始 156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56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157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58

一、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58
二、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59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61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61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61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61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62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162
2.游击战这个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63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64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64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65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166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66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167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67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168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68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168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169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70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70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71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172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175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75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76
1.世界反打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76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177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77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77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79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81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81
1.战后国际国内形势政策 181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183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83
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商会议的较量 184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84
1.全面内战爆发 185
2.以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 186
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86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87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87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88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89
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189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189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190
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190
2.学生运动的高涨 191
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9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 194

一、 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 194
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96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97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197
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198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8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99

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186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00
1.辽沈、淮南、平津三大战役 200
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201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202
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202
2.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204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205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05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207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9)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9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3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4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6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217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2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23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223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28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228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228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229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30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30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232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36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37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237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238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239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240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241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41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242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243
1.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243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45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24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249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249
1.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49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50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251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251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253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254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55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57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257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259
3.庐山会议与“左”进程的中断 259
4.国民经济的调整 260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 261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62
2.全名内乱的形成 264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265
4.挫败“四人帮” “组阁”图谋 266
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67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268
1.错误的性质 268
2.犯错误的原因 269
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271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256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73

1.较快的发展速度 273
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273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275 **

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75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275
3.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76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277 **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279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83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83 **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83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284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285 **

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85
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286
3.对外政策的调整 288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288 **

1.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88
2.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8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290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90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290
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292
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92
4.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93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294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294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95
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29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296 **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296
2.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297
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297
4.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298
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99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299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299 **

1.邓小平南方谈话 299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01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301 **

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301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03
3.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303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304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304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305
3.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306
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07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307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308 **

1.新世纪前20年奋斗目标的确立 308
2.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交接 309

二、 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09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 310
3.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10
4.走和平发展道路 312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12

**三、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

1.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313
2.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向前推进 314

**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 315 **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代化建设事业
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31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发展 316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7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17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318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318
7.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318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319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319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进程 320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322 **

**二、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23 **

**三、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325 **

1.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325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26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27
4.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328
5.建设美丽中国 329

**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30 **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30
2.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331
3.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32
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333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

**一、 极不平凡的五年 334 **

1.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35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336
3.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336
4.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336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337
6.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337
7.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338
8.港澳台工作取得新发展 338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发展 338
10.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339

**二、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40 **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42 **

1.中共十九大的举行 342
2.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342
3.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 344
4.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 345
5.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 345
6.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348

**二、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 349 **

**三、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50 **

**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51 **